前言
85年前,1927年9月10 日,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经济社会调查和研究的学术机构----南开经济研究所正式成立,开创了中国经济学实证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在创建之初,南开经济研究所就确立了“为我国社会经济问题做实际解决之准备,兼谋我国社会科学之发展”的办所宗旨。在大公报《经济研究周刊》发刊词中,何廉对经济研究所的办所宗旨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非仅明了经济学原理及国外之经济组织与制度,即为已尽能事。贵在能洞察本国之经济历史,考察本国之经济实况,融会贯通,互相比较,以为发展学术,改进事业之基础。能如是斯可谓之中国化的经济研究。”
在85年的历史进程中,从事中国化的经济研究以知中国和服务中国已经成为南开经济研究所师生实现报国志向的力量源泉。秉承建所宗旨,南开经济研究所先后在物价指数编制、中国工业化、农村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等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经济研究机构。
回顾85年的发展历程,品味一代代南开经济学人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和学术报国努力,将激励我们为中国化经济研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一、创建之路
1927年9月10日,由何廉提议,在校长张伯苓鼎力支持下,中国高等学校 第一个专门从事经济研究的科研机构—— 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1934年更名为南开经济研究所)在南开大学秀山堂成立,何廉任委员会的主任导师(后由何廉任所长,方显廷任研究主任)。
秉承“为我国社会经济问题做实际解决之准备,兼谋我国社会科学之发展”的办所宗旨,一批国际知名大学毕业、致力于中国化经济学创建、锐意进取的青年学者汇集于此,组成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学术群体。
刚刚结束军阀混战的中国开始经济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来自西方的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同时起步,面对“吾国今日关于工业情形之统计,多不可靠,不可恃之以为解决问题之资料”的现状,而“欲洞明真相,非实地调查不为功”,统计和调查成为南开经济研究所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成为中国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率先编制中国的物价指数,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提到统计,人们总会联想到南开大学编制的物价指数…非官方机构所刊行的统计期刊只有南开大学一种…常为学术界所引用。”——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
研究与教学并重,开启中国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为国培育栋梁之材。适应中国经济生活和经济组织,致力于课程和教材的“中国化”。创办学术期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国家建设、发展献计献策。
二、黄金十年
物价指数的编制
1. 1928年至1937年
中国进出口贸易(物价、物量、物物交易率)指数;华北(天津)批发物价指数;天津工人生活费指数;天津外汇指数;上海外汇指数。
2. 1937年至1945年
重庆市趸售物价指数;重庆市生活费指数;重庆市公教人员收入指数。
3. 1946年至1952年
1946年经济研究所随南开大学迁回天津以后,恢复了华北物价指数与天津工人生活费指数的编制,对1937-1946年时期敌伪机关所编指数进行整理选用。
经济调查与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所成立后的最初十年,先后得到太平洋国际学会、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下,从天津的工业调查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工业、乡村工业、社会生活、移民等调查。调查的地域涉及天津、河北、广东、山东、东北、以及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
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以中英文版本出版印刷、送藏国外的一些主要图书馆,有的还被翻译成日文,成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经济的重要参考资料。
研究生培养,英才辈出
“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当务之急的工作是教学与研究并举,研究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教学则可推定研究工作的深入。”——何廉回忆录
1935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金陵大学、 协和医学院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第一行政监察专员公署联 合组成“华北农村协进会”,何廉任主席、方显廷任秘书长。根据协进会的研究任务,南开经济研究所在中国首创从各大学招收优秀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招生专业由最初的地方行政、土地制度、合作经济逐渐扩展为经济史、国际经济、货币银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经济理论、统计、财政金融等。学生来自清华、北大、燕京、辅仁、南开、东吴、武汉、浙江、武汉、重庆、东北、中央、政治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1935-1948年共招收11届,59名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高校调整取消学位制度,南开经济研究所招收三届21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在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国办事机构、中国政府部门或金融界、企业界成为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卓越领导者。
立足国情 教材本土化
经济学教学和教材的本土化是南开经济研究所的鲜明特色。基本模式为:教学与研究结合;课程的合理化和“中国化”;编写新课本——采用标准经济学术语——导入研究生的训练程序;课堂学习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经济学理论产自西方,原有教材取材于外国事实,“学生读之,易生隔膜”,经研所同人乃于研究之暇,分别编辑经济方面的教科书,以供大学教课之用。本所编辑的大学教科书及参考书,其宗旨都是立足本国国情,采用本国事实,阐证理论,务必使读者不仅明了原理,并且能对我国的实际状况有一个概括的印象,以利于教学。何廉、李锐合编的《财政学》1931年有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几次再版成为当时畅销教材。何廉、吴大业编《统计学之原理与方法》,方显廷、谷源田的《中国之工业讲义大纲》,刘朗泉的《中国商事法》等著作和教材,亦具有同样的特点。
中英文学术期刊
创办中英文学术期刊,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将实际调查及研究的结果发表,为社会研究和教学提供资料,扩大南开经研所的影响。
1. 大公报《经济周刊》(1928-1937,1947-48计出版450余期)
2. 《政治经济学报》(1932创刊)
3. 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南开社会经济季刊》)
4. 《南开统计周报》(Nankai Weekly Statistical Service)
5. 《南开指数年刊》(Nankai Index Numbers)
学术著作
南开经济研究所按照调查研究的专题分类,出版系列中英文学术论著:统计专刊16种;工业专刊27种;农业经济专刊14种;地方财政专刊8种;经济史专刊9种;政治及社会研究专刊9种;教材和论文集24种。
三、曲折发展
1952年7月 根据苏联体制实行高等学校调整,南开大学取消院级机构,改为七系八专业,撤销经济研究所,人员并入各系,停止招收研究生和编制指数。
1954年3月 南开大学财经七系归并为一个经济系,下设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三个专业,季陶达任系主任。
1958年10月 经高教部批准,以南开经济研究所为基础,南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河北科学分院合作重新建立了经济研究所,季陶达任所长,陶继侃、薛毅任副所长,下设经济理论研究组、农业经济研究组、经济史组,行政上隶属于河北省中科院。
1961年6月 经河北省委决定、教育部批准经济研究所重新划归南开大学管理。
1963年3月 成立所务委员会,经济系主任季陶达教授兼任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滕维藻和经济系副主任陶继侃教授兼任副主任。
1971年10月 经济研究所第二次被撤销,人员并入经济系。
1978年8月 经济研究所从经济系中正式分离出来,单独建立行政机构。
理论研究的深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
魏埙、谷书堂合著的《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对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深化了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195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由季陶达教授主编,王赣愚、杨敬年、孙兆录、傅筑夫、钱荣堃、陈国庆、孟宪扬、丁洪范九位教师共同完成,196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世纪60年代,以滕维藻为代表的南开学者开拓了世界经济领域的研究。1964年受国务院委托组织研究大洋洲问题,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1973年滕维藻教授开始跨国公司问题研究。鉴于他在该领域的卓越成就,被联合国聘为跨国公司委员会高级顾问,参加了“跨国公司行动指南”等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的起草,为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资料编撰
在此期间,南开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努力排除外界干扰,传继学术精神,继续坚持科研工作。经济史研究室完成开滦煤矿矿权史料、 永利、久大史料、英国侵夺开滦煤矿史料、略论旧中国煤矿工业若干特点、论滦州矿务有限公司的资本性质五项课题。这些工作的成果在此后相继出版,主要包括:《旧中国开滦煤矿的工资制度和包工制度》、《旧中国开滦煤矿工人状况》、《开滦煤矿矿权史料》、《启新洋灰公司史料》、《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等。
四、继往开来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带来了经济学科的大发展,经济研究所成为南开经济学科的孵化器,由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室分离出多个系所,奠定了南开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基础。经研所的教授和学术骨干也成为这些系所的创办者和学科带头人。
理论研究开拓创新
90年代的经济研究所学科数量减少,学术队伍精良,各项研究居于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沿。2001年,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区域经济学均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谷书堂教授在1985全国高校第一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按贡献分配的思想,和他的学生蔡继明教授合作撰写了《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一文,入选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研讨会,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确立下来。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成为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刘佛丁教授率先带领团队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为学界誉为“南开学派”,经济史学科成为全国唯一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生培养与教材建设
1978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开始了教材改革与探索,经过锤炼的多部教材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1979年出版的由谷书堂教授和本所校友宋则行教授主编,北方十三所高校合作编写的高校教材《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1989年谷书堂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与发展》199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成为政治经济学里程碑式的教材。
1984年出版的由杨敬年教授编写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被誉为“建立了一门学科,填补了一项空白”的教材。
1999年出版的由刘佛丁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构建了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新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的春风让南开经研所焕发新的生机,南开经济研究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1985年,南开经济研究所参与发起和组织的全国中青年经济改革论坛在天津举行,在老一代经济学家的支持下,南开经济研究所一批青年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走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经济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陈宗胜、吴浙、谢思全等主编,经济研究所师生合作完成的《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获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同为谷书堂教授弟子的陈宗胜、李维安、臧旭恒,同时荣获该年度第十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成为经济学界的一段佳话。
五、再创辉煌
进入新世纪,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的需要,依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先后孵化出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
2000年12月,由教育部和南开大学共建、面向全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该基地是以政治经济学、国际金融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以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及管理学等多个博士点为支撑组建的研究实体。
2008年4月,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成立,作为从事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政策和理论问题研究的实体性学术研究机构,是南开大学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学术智库。
2010年5月,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5月,以国家重点学科----经济史为依托,成立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
2011年6月,以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命名的学术基金正式成立,由校友张思民先生首批捐赠1000万元,用以支持中国经济学基础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开创性研究,奖励、扶助中青年学者的成长。
六、领导关怀
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怀,已故的周恩来总理曾经两个走进南开经济研究所,激励教师和学生学术报国。
1939年1月初,周恩来来到重庆沙坪坝抗战时期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住址,与研究人员座谈,纵论抗战大计和战时经济发展。
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偕邓颖超同志回母校视察,与经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座谈,了解研究课题。当大家说正在研究农民公社问题时,周总理指示:人民公社是新事物,要多下去调查研究,更多地搜集资料,不要忙于下结论。他还关心在国外的南开校友,向随行人员询问何廉、方显廷、吴大业等在国外的情况,表示欢迎他们归来。他对经研所解放前的科研工作予以肯定,指出当时的许多研究成果和一些方法还是可以利用的,勉励研究人员把经研所办好,不仅要研究国内问题,还要加强对世界问题的研究,同时要重视经济统计的学习和研究。
结束语
从历史中走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已经经历了85年的岁月沧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辉煌。
创建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经济社会调查和研究的学术机构
编制了中国第一个非官方物价指数体系
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编撰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化的经济学教材
开创了中国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先河
开启了中国化经济研究的艰苦探索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将继续秉承建立和发展中国化经济学以知中国和服务中国的办所宗旨,昂首阔步,走向未来,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