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生发展的中国逻辑
2018-10-22

2018年10月20日上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2018)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刚教授做了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逻辑:以智能化为引擎”的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刘刚教授首先指出,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罗默教授,充分说明了世界范围内对创新的重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带来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二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三是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其中,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是创新的重要作用。

针对中国是否存在创新的争议,刘刚教授用三组数据解释中国创新不仅存在而且是全球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首先,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占网民总数的97.5%。其次,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众创空间数量超过4200家,其中由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的数量为133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3000家。第三,截至2017年底,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21.4万人。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第一组数据说明,中国已经成长为互联网大国,而互联网的发展为“双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在众创空间的创业大部分属于互联网创业。尤其是当互联网Web1.0发展为 Web2.0的条件下,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为APP平台的发展和以平台为主导的创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同时,也为智能化创造了条件。

刘刚教授进一步指出,随着互联网从Web2.0 向web3.0的发展,以智能化为导向的“双创”的大规模涌现将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网络空间。大量发生在网络空间的创新以智能化为导向,引领社会和物理空间的相互作用,将极大地推动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刘刚教授的研究,依托数据生态优势,智能科技和产业在中国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数据和计算正在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智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向现有产业的渗透成为产业和经济结构变革的关键力量。

刘刚教授最后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中国发生,内生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出的巨大的智能化需求,存在着中国逻辑和方案。如何通过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共生和共荣,是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兴事件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能在创新上走在前列,会永远处于被动挨打和游戏规则接受者的局面。